梦想这个词,对于笔者来说是个,有些亚历山大的词语。倒不是说不想要梦想,恰恰相反,是太想要,但又不知道自己所谓梦想,是否合适宜,是否能实现,是否……只是别人的一纸笑谈?
因为,笔者天生就是个没有多少热情的家伙,之前的文里我也曾说过,我曾经非常羡慕,小伙伴们那么热情的追星。有个小伙伴还特意去学习,偶像的每一首歌,甚至为了偶像去学韩语,最后考级成功。
而我,则像是出厂时,就缺少了某种零件儿,对很多事儿说句喜欢,都心虚的很。因为我的喜欢,似乎还赶不上别人的随意关注,很有种伪装正常的荒谬感。
也许这又要归咎于笔者的原生家庭,我都要替我的父母喊冤了。不过,如今想来他们除了吵架外,似乎也很难看到迸发的热情。而他们的吵架,即便声高也令我觉得,其中没有热,而只有冷。所以,他们对吵架般的沟通,最后都失去了热情。
所以,笔者的基因里就没有热情这个DNA元件,而由无数热情、愿望堆积起来的梦想,似乎对我而言就更加遥远了。不是说我没有愿望,我有很多,但我又羞于承认那种渺小的琐碎愿望是我的梦想。
梦想不应该是更高大上一些吗?虽不求达到,如马丁路德金的“I have a dream…”一样上升到崇高人类平等的理想,但也不该琐碎到,一人吃饱全家不饿就心满意足。
虽然一直把写文字,当做自己的梦想,但,热情储备不足的笔者,总是在落笔前,就已经有灯尽油枯之感。因为热情的储备不足,更因为知识、沉淀的储备不足,于是更加不乐意承认,这一篇篇毫无逻辑感的文章,就是自己要实现的梦想。
今天有些消极到低谷的意思,不过好在,笔者喜欢在低谷寻找花朵,即便是小小的野雏菊。刚好看到TED《停止寻找你的热情》,虽然中国与美国的教育环境不同,一个崇尚素质教育没多少年,而另一个则是以个人的自由成功,作为教育基石。
在我看来,一个如笔者一般的内向型人,在美国要活的更加纠结些。这要感谢于笔者受教育时代,素质教育还走在口头上,骨子里还是学好数理化,走遍天下都不怕。于是,没有兴趣,没有热情,没有梦想,似乎是很正常、也很合群的一件事,所以笔者成长以来毫无压力。
当然,压力随着步入社会,随着反思自我,而更加变本加厉地汹涌而来。真不知道笔者是该庆幸,曾经拥有过傻白甜的无忧时光,还是扼腕没有早发现早治疗,早早学会应对种种压力与试炼。
反正,我自认为比美国小朋友要幸福的多,因为,他们从小就被无数放大镜观察着,这个小萝卜头的兴趣是什么?热情是什么?特长又是什么?是不是足够开朗勇敢,去追求自己梦想?
相信我,这些莫名其妙的关注与期许,对一个内向型人来说简直是噩梦,会有种自己是个不合格产品,竟然蒙混过关来到人间一样的心虚焦虑感。而美国的个人英雄主义的推崇,美国梦的标杆,使得自由,对很多人来说不是救赎,而是噩梦,噩梦的呓语就是,“你对什么事是有热情?”
这句问话的潜台词是,别告诉我你没有热情,那简直是对人生的不负责任,是比追逐热情,追逐梦想失败还要失败的一件事。
TED演讲者一开始,就焦虑于没有热情,她从小就发现自己缺乏热情,而到了大学毕业时,依旧没有找到自己的热情。也就是我们习惯说的,可以为之奉献一生的梦想,这个梦想可以让我们赌上自己的事业、家庭、人生规划。
但,她没有,跟笔者一样,她选择等待,等待热情降临,就像笔者等待灵感降临,期许文思泉涌一样。
结局可想而知,所有的等待大都没有结果,尤其是蹲在家里的等待。于是演讲者不管什么热情,为了赚钱去找了第一份工作,然后第二份,在工作中获得了成就感与被需要感,这让她感觉到了久违的热情。
是的,就像她说的成功创造热情,大过于热情创造成功。
笔者不是鼓吹寻找并追逐自己的兴趣、热情、梦想无用论,而是,认为与其总是在理论中、在天马行空的空想中寻找,那玄之又玄的热情,不如Just do it. 在做的过程中寻找、试错、筛选并追逐。
这才是寻找热情,寻找梦想的正确姿势,毕竟在家里等待,你接触到的只是你自己虚无缥缈的各种想法与情绪。
而走出去,把自己放诸于形形色色的环境中,你与之产生的碰撞与链接,会让你发现,很多不喜欢、不感兴趣的事。而在这么多不喜欢中,也许就有那么几个你喜欢,并为之兴奋的小小雏菊正在开放。
本文来自投稿,不代表科技代码立场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https://www.cwhello.com/334545.html
如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发邮件951076433@qq.com联系删除